總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,核心區3.8平方公里,項目依托七一村良好的資源稟賦,充分對接國家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,積極融入國際自然教育發展熱潮,以現代農業為基底,自然教育為IP,導入國內首創IP屬性的自然教育板塊,形成農業產業與自然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示范的七一村模式,按照國家4A級景區與國家農業公園體系雙向標準,構建集農旅產業融合·創新自然教育課程研究·創意游學體驗·鄉村振興于一體的國內兼具特色IP、大體量、高標準的一站式自然教育大本營與國際自然教育交流大本營。
七一自然學校logo
將葉子、鐵鍬、書籍、行舟巧妙結合,詮釋自然教育的包容、實踐、體驗及互動性。在自然教育中鐵鍬象征鄉村農具詮釋了再自然教育中體驗、互動、感知勞動接觸自然的快了。將葉脈分解、構成書籍,體現自然學校得天獨厚的自然教育環境。走進自然的知識寶庫,探索成長與生命的奇跡。
藍色的天空黃色的書海正航行著,學海無涯苦作舟象征著學習的探索精神,也寓意國際自然學校從此揚帆起航,引領自然研學。
集農業科普、五谷教育、手作體驗、田園獵奇等功能于一體的五谷教育空間:
涵蓋傳統農業、科技農業、未來農業三大板塊,在五谷種植的基礎上,結合室內外空間,開展科普教育、種植體驗等活動。利用現狀民居改建,打造糧食博物館,室外結合五谷農作物種植,開展研學課程。利用溫室大棚打造科技農說場館,室內作為科技農業的展示科普空間,植入農場海綿、立體種植、溫室花園、科學實驗室等功能,開展研學課程。
濕地景觀
親水性、教育性、娛樂性為特色的濕地生態教育場所:
由3座簡單的人工島組成,通過昆蟲、濕地鳥類、濕地小動物、濕地花卉、草地等元素共同營造一個濕地生態環境,并巧妙的進行濕地教育。導入昆蟲博物館、飛鳥館、濕地萌寵館、荷花溫室四個場館,結合每個場館進行不同主題研學、手工體驗課程;并配套童玩、餐飲、購物、工坊等服務設施。濕地中打造親水棧道、觀景臺等全視覺觀賞模式;利用濕地花卉、露營草地、昆蟲景觀雕塑等濕地場景點綴,共同營造一個主題明確的濕地生態教育場所。
露營草地
以建筑博覽、非遺體驗為特色的建筑民居體驗空間:
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+非遺展示體驗的形式 ,利用現狀民居,通過改造來仿制20座風格迥異的民居院落,體現傳統建筑文化。同時,讓每一個院落承載一種非遺文化,賦予其非遺文化展示空間,增加體驗、科普、娛樂、學習功能,這些院落共同形成非遺博覽園。既是體驗根書藝術、沐川草龍、皮影大戲、刺繡花絲……等非遺技藝的場所;同時也是教育、民宿、演藝、餐飲的多功能空間。
以森林探險、戶外拓展、生態保護為特色的森林教育基地:
以森林教育、戶外拓展、生態保護為理念,開展教育體驗課程與活動。利用林地環境,建設戶外拓展項目,在參與探險的過程中,學員們既是體驗者,也是設施建設的參與者,在有趣刺激的戶外運動中不忘關注并保護、維護生態環境,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。
水稻基因庫
以親水性、娛樂性、手工藝為特色的手工研學組團:
天工匠藝,取天工開物之名,沿龍潭溪打造十二個造型各異的水車,每個水車配套一個小型工坊,集中展示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:諸如機械水車、農作物灌溉、造紙、紡織、制鹽、榨油等。展示以水車為主的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和農業發展,感受傳統手工業的魅力和農民智慧,開展學習活動。通過體驗十二種技藝學習傳統農業、手工業的生產技術,也能通過工具圖片的展示、老師的引導,了解生產力的演變歷史。
七一村自然學校由7大教育場景作為自然學校IP產品,并設計完善的主題課程與場景體驗,每一個場景即一個教育、服務、功能組團;六大教育配套項目作為自然學校板塊的強力支撐產品;一大博覽中心,構建自然教育的國際化交流平臺。
七一村自然學校通過創意化的設計手法,秉持自然教育大本營的高標準建設要求,針對親子家庭、研學團體,設計了蜻蜓親子酒店、親子餐廳、國際帳篷村等,一站式滿足研學旅游需求。
案例分類 | ||||
農旅融合 | 鄉村振興 | 文旅文創 | 親子研學 | 景區升級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