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項目位于安徽巢湖黃麓鎮,童家崗屬于鎮中心村,基礎設施相對完善,建筑較為密集,已形成成熟的村落格局。作為傳統鎮域商業市集,童家崗村地位日漸沒落,臨路兩條商業街日漸蕭條,農業產業以傳統水稻、小麥、油菜種植為主,亟需引入替代產業。隨著巢湖半島國家農業公園的開發,將為童家崗村及周邊區域帶來新的旅游發展機遇。
通過對童家崗村的調研,我們發現童家崗本身并不是傳統古村落,其文化底蘊更多的與周邊地區呈現一種共性,除建筑帶民國風外,文化個性并不鮮明。對于童家崗來說,要做的就是從巢湖乃至安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,選擇與鄉村旅游發展最為相關的文化,引入并且搶先一步占有并做出品牌。巢湖是盛產民歌之鄉,巢湖民歌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,內容豐富且多反應鄉村生活。目前,巢湖民歌缺乏現代市場熱度,延展空間大。因此項目組創意性的提出童家崗可承接巢湖民歌的影響力,搶占巢湖民歌的品牌,打造為“南巢歌會”的鄉村載體。
依托巢湖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農業公園項目開發的契機,緊密對接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以及鄉村旅游大發展的良好機遇,核心導入巢湖民歌文化,結合民間工藝工坊,從村落環境改造與產業升級換代出發,重點打造以“巢湖民歌”為亮點,民國風、民歌、民間工坊為代表的“三民”主題旅游民俗村落,創新傳承巢湖民歌,唱響民歌第一品牌。
平面布局圖
重點項目策劃:
鄉間小調
鄉間小調是童家崗的休閑品牌,利用民居的晾臺和屋后空間,通過景觀打造和休閑業態引入,打造有鄉村情調的棋牌、茶室等休閑產品。利用現有建筑的晾臺,拆除危房,結合湖面水景打造,通過晾臺景觀打造,形成層疊錯落的晾臺景觀和休閑空間。對水塘環境進行改造,通過臨水棧道和挑臺的建設,打造濱水休閑空間。同時,可以依托水面舉辦小型的民歌表演,人們在外圍茶館、晾臺欣賞。
鄉間小調改造
鄉間小調改造
重點項目策劃:
十二樂坊——打造巢湖民歌研究與傳承基地
巢湖民歌中有很多以“十二” 數字命名的歌曲,隱喻著月令文化。本項目承接巢湖民歌的民俗品牌,依托民國風的時代定位和鄉土建筑,結合民歌中體現的場景,如“摘石榴”、“望風采柳”等,通過植物搭配和民歌場景再現,重點包裝12戶民歌主題院落。對村民進行包裝和培訓,結合傳統農事活動和農家手工農產品,每家每戶有民歌演出,以情景體驗的方式促進巢湖民歌的傳承和活化。引入巢湖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、設置巢湖民歌研究基地,促進巢湖民歌的傳承與保護。重點沿村落外圍布局,結合水面、田園,改善環境,通過特色包裝和統一規范,打造臨湖唱皖民歌主題鄉村院落。
十二樂坊——望風采柳
十二樂坊——望風采柳:依據巢湖民歌《望風采柳》中的場景,結合民歌元素,打造民歌主題院落。
十二樂坊——望風采柳
十二樂坊——望風采柳
十二樂坊——望風采柳
民國風情街
沿烔中路兩側的建筑以民國風進行統一包裝改造,結合現有餐飲、售賣業態,同時引導村民開展民國特色主題業態,形成一條特色的民國風情商業街。統一標準、業態引導、改造控制、監督管理、獨戶經營,融入特色餐飲、民國小吃等業態。
企業可與村民合作經營,重點包裝民國照相館、民國服裝店、民國美食等5-6個特色店鋪,引領整條街區的文化氛圍。
童家工坊
依托民國風的時代定位和鄉土建筑,對當地老年人及婦女進行包裝和培訓,并適當引進傳統手工藝人,創建工坊體驗一條街,集中展示安徽百年農村生活的演變。
依托傳統農事活動和農家手工藝,如磨豆腐、手工繡花、織布、剪紙、織網、木雕、手工臘肉等,以原生態、純手工的方式,村民每家每戶主打一種傳統手工作坊,打造“鄉土回歸,重拾記憶”的農村旅游體驗作坊,未來可形成童家崗作坊式產品品牌。
融入農村禮俗和歲令時節的活動,如六月六曬霉、撣塵等,舉辦鄉村民俗活動。對現狀紅磚民宅進行改造,通過業態引導和統一規范,重點包裝5-6戶手工坊。
農產品電商線下體驗中心
依托項目的區位優勢和加僑集團的農業資源,結合現代農業電商如火如荼的發展趨勢,搭建農產品電商線下體驗中心。通過孵化政策,吸引農產品電商平臺入駐,同時打通電商與當地農民之間的農產品對接渠道,優化當地良好的農產品的銷售渠道,促進農民致富。
公共衛生間設計
道路改造
水井改造
民居環境改造
案例分類 | ||||
農旅融合 | 鄉村振興 | 文旅文創 | 親子研學 | 景區升級 |
|